台灣職棒總冠軍賽剛結束。小地鼠也是棒球迷,三級國際棒球賽只要是在台北舉行,也常去看外隊之間的比賽例如古巴-委內瑞拉等。可是國內職棒只有很久以前看,就是從職棒二年總冠軍賽開始看到職棒四年結束,兩年多一點。後來就不再看職棒了。不是因為對棒球失去熱情,而是因為深深覺得現在的職棒比賽真的不如以前好看。
早年的職棒經常有本土王牌投手,他們的完投能力極強,沒有什麼投六局100球就退場的。例如兄弟陳義信和統一謝長亨的「17號大對決」就很有賣點,最經典的職棒二年總冠軍賽,味全「金臂人」黃平洋一人完投三場,獲得二勝一敗,其中第四戰甚至獨撐14局(結果味全2:3敗)!可是現在職棒根本看不到這種本土王牌驚人表現了,都是洋將當道,今年總冠軍賽第四戰才有土投對決,上次則是六年前!洋將再怎麼神勇也是外國人,難以激起球迷熱情,他們能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嗎?日職總冠軍賽哪有像我們洋投對決的?另一方面,以前有很多外籍野手,三商的全壘打王鷹俠和統一的「魔鬼卡羅」也都讓老球迷津津樂道,可是現在的野手都是本土的,缺少外籍強打也是降低球賽精彩度的原因之一。還有不合理的賽制,既然可能造成例行賽故意放水輸球反而有利爭冠的怪象,為何不改?四隊竟然有三隊可以打季後賽,門檻太低了,等於人人有獎嘛!只要改成如果上下半季冠軍是同一隊,就由年度戰績前兩名打六戰四勝即可,也就是取消二三名的挑戰賽。美國職棒三十隊,多的是幾十年或成軍以來從未拿過總冠軍的球隊,台灣職棒總共才四隊,拿冠軍很容易啦!所以甚麼幾連霸也沒什麼好值得誇耀的。上下半季的賽制也很怪,別國沒有這樣的,能拿下半季冠軍的球隊代表近況較佳,所以下半季冠軍打贏的機率也比較高。那還有什麼好看的?
比賽時間也有問題。早期職棒有午場晚場,小地鼠第一次看現場棒球賽就是職棒三年10月24日星期六下午的統一對味全,當時星期六要上半天課,中午放學吃完午餐去球場正好。可是後來就沒有午場了,假日的比賽也變成不倫不類的17:00開始。結果是:職棒球員出國比賽打不好還牽拖比賽時間,說是職棒球員不習慣白天比賽。美國大聯盟球賽經常都是晚上八點開始打的,也有白天比賽,台灣這種下午五點的時間很怪,因為很多人可能五點還在忙或在外面跑,要到六七點才能回到家或有時間看比賽。之前因為防疫禁止在球場飲食,等於叫大家餓肚子到八九點!
而且台灣職棒好歹打了三十年,卻沒啥長進,水準永遠比美日韓差了一截,開放職棒球員參加國際賽已經二十多年了,看看台灣參加奧運或資格賽和經典賽十二強賽的成績就知,日本只要用職棒一軍組隊,台灣必敗無疑,連王建民上場都贏不了。結果台灣不是預賽淘汰出局就是慘遭提前結束,只有被狂電的份。所以台灣棒球世界排名很高只是假象,如果只用成棒算積分而不算三級棒球,台灣連第十名都有問題。國際賽打不出好成績,國內職棒打得轟轟烈烈有ㄒㄧㄠˊ用?
但最大的問題還是:台灣人根本不重視體育,運動風氣不盛所以球隊數和觀眾人數都不夠!四隊只有六種對戰組合真的太少,但台灣市場養不了太多球隊(以前兩個聯盟11隊太誇張),建議應該要六隊比較合理,可以有15種對戰組合。何況高雄沒有職棒隊,應該要有一隊以高雄為主場才好。棒球號稱台灣國球,首都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棒球場,天母球場還有時間限制,實在很扯!台灣人對棒球的熱情還比不上越南人看足球,其他項目就更不用提。世界各國奧運獎牌排名和人均GDP排名是正相關的,通常富裕國家體育表現也不錯,可是台灣的獎牌排名卻比人均GDP排名差了一大截,就是因為輕視體育!人口和台灣相仿的澳洲運動風氣極盛,期望政府能帶頭重視體育發展,上行下效,提高台灣的運動風氣,才有更多觀眾進場支持好看的比賽。不要只看職棒唷,也請大家多支持業餘比賽,尤其三級國際賽,他們是未來的希望啊!
最後順便一提,台灣的職棒聯盟當然應該叫做台灣職棒才合理!什麼中華職棒?它和中國有什麼關係?今年因為武漢肺炎,有外國人看台灣職棒還以為是中國的球賽咧,幹!那些死抱著中華民國不放的人醒醒吧,哪個外國人知道中華民國是蝦米碗糕?哪個台灣人出國會對外國人說自己來自中華民國?哪個來台灣的外國人說他是來到中華民國?
PS.小地鼠尤其討厭兄弟…黃色球衣真像和尚袈裟!外國球隊少有黃色球衣,代表大家都認為它不適合,這種特色也就沒啥好說嘴的。而且早年很多球場暴力事件都和兄弟有關,這就造成本鼠一直對兄弟球迷印象欠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