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鐵道是最符合環保的交通工具

 鐵路和公路會互相爭奪客源,而且各有勝敗。原本公路局的蘇澳-花蓮線是條黃金路線,可是北迴鐵路通車後,坐火車比坐客運車安全又快速,於是蘇花公路的客運業績就一落千丈,最後台汽停駛此路線。之後中山高速公路通車,公路局的國光號又拉走不少台鐵的乘客。鐵路和公路原本就各有優缺點,就沿途風光而言,高速公路遠不如鐵路,可是如果要欣賞雄偉壯麗的清水斷崖,北迴鐵路又遠不如蘇花公路,因為北迴鐵路有許多隧道,窗外黑鴉鴉的看不到什麼。當然汽車的機動性、可及性也都高於火車。96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車,但台鐵在東部幹線和南迴線仍然擁有公路難以抗衡的優勢,從台北到花蓮、高雄到台東,火車仍是一般人的撘車首選。

 在這裡順便一提環境保護的重要性。政府的重大工程建設,理論上必須透過環評才能動工。可是事實上,環評機制效果仍有限,例如近年來發現台北盆地的地層下陷情況逐漸惡化,捷運線經過的地方尤其嚴重,顯然捷運工程就是造成地層下陷的兇手。又如民國99年國道三號七堵段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走山事件,表面上看來這是天災,事實上也是人禍。發生走山的地點如果沒有任何居民或交通設施,是不會有任何災情傳出的。可是人類為了自己行的便利,硬是在已經有一條國道一號的情形下,又硬要在原本沒有人煙的山區闢建出第二條高速公路,發生走山的災害,其實也是人類自找的。

 由於當年興建中山高速公路時,已經選了最不需要挖隧道的平地路線(從三重、五股經過),以至於興建北二高就只能從山區穿過。南港-木柵-新店-中和-土城境內皆多山,興建公路自然危險。追根究柢,其實這也是台灣的政府長期以來提倡大眾運輸不力,放任自用車數量不斷膨脹導致塞車問題無法解決,又繼續闢建公路所造成的惡果。這和濫墾山坡地引發土石流災害的情形其實相當類似,說穿了其實都是人與大自然爭地,引起大自然反撲。台灣的政府和民間都有種迷思,認為要解決塞車就必須開路,政治人物要能爭取到交通建設才是有政績,才會有選票。如果繼續迷信「人定勝天」這種落伍又不環保的思惟,不但是國土的不幸,人類也必將自食惡果。

 其實,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遠高於經濟建設。兩者若不能兼顧,就要取環保而捨經濟。窮苦一點還是可以過生活,可是家園被毀了,卻是無法挽救的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為了拼經濟而破壞環境,無異殺雞取卵,竭澤而漁,最要不得。台灣地區每人平均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在世界上名列前矛,氣候暖化幅度也高於其他國家,真是地球暖化的兇手。

 台灣有很多地方其實早已開發過度,我們應該在合理而且必要的範圍內做有限度的開發,而不是以宇宙主宰自居就胡搞一通。所以北宜直線鐵路不能通過環評就不能動工是完全正確的,中部橫貫鐵路、蘇花高速公路亦然。有些人以為興建蘇花高可以均衡台灣東西部的發展,繁榮經濟,減少人口外流。這其實是很一廂情願的想法,似是而非。中山高速公路不是經過雲林和嘉義嗎?已經通車三十多年了,可是雲嘉地區還是照樣落後,人口還是持續外流(有路之後更方便外流),那裡是均衡發展?難道台中人會因為高速公路經過西螺,就跑到西螺去找工作嗎?

 並不是說公路建設不重要,而是台灣的公路實在已經夠多也夠密集了,不應該過度開發。要知道車輛的增加和道路的增加是互為因果的,我們可以說是因為台北宜蘭之間的車流量太大,省道會塞車所以必須興建北宜高速公路,但是也可以說因為北宜高速公路通車,本來不想去宜蘭的人變得想去宜蘭,所以吸引更多車輛。開路之後照樣塞車,豈是當初開路的本意?台北到宜蘭的交通並沒有因為多了一條高速公路而得到紓解,連續假日仍然塞爆,難不成還要再建北宜二高?

 台灣地狹人稠,又不出產石油,基於環保、節約能源和避免塞車的理由,政府最應該做的是提倡大眾運輸,抑制私人車輛,不能放縱私人車輛的數量繼續成長。如果繼續讓自用車的數量漫無限制的增加,那麼塞車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。興建、拓寬再多的公路、橋樑、停車場也永遠趕不上汽車數量增加的速度,反倒是白白破壞了環境。新加坡把全國車輛總數維持一定上限,他們的私人車輛比例低於台灣,難道新加坡人生活品質比台灣低嗎?人家可比我們富裕又先進呢!

 反觀我們台灣的政府根本沒在管制私人汽機車,而且很多政客為了展現自己的政績,都只會想辦法爭取經費來興建或拓寬公路、橋樑、停車場。台灣的政府的想法非常奇特,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在設法解決塞車和停車的問題,其實是在間接鼓勵大家盡量自己開車、騎機車,結果製造出更嚴重的問題。要解決台灣的塞車問題其實真的非常簡單,為什麼政府和民間總是想不通呢?

 提倡大眾運輸的方法就是要興建鐵路和捷運、改善並且設法讓大家樂意搭火車、捷運和公車、補助行駛偏遠地區的客運業者、提升都市地區機車和自用小客車的油價、稅率和停車費(例如偏遠地區的油價和稅率最低,城鎮較高,捷運沿線最高,此法並有助抑制都市地區的房價隨捷運通車而上漲),而不是到處開路造橋、建停車場(問題是哪個政治家這麼有魄力?)。開路對於紓解交通,只能治標不能治本,一定要減少自用車才是治本之道。火車和捷運快速又不會塞車的優點不用再多說明,運輸能力更是遠大於公車。雖然擠車很討厭,但是擠車的缺點掩蓋不了快速又不會塞車的優點。

 鐵路的最大缺點就是受地形限制很大,火車爬坡能力差。但是換個角度來看,缺點也可以是優點。就是因為鐵路適應地形的能力差,所以對自然景觀的破壞也就小。作家劉克襄也曾指出:一條鐵路橫在那裡,其實就等於在告訴你:對不起,我只能到此為止,接下來的就請你自己想辦法。火車成列行駛,一節車廂可載數十人,而每輛汽車之間必須有安全距離,汽車的運輸量顯然遠不如火車。

 推廣鐵道運輸除了運量大、節約能源、減少塞車和環境污染之外,其實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好處卻很少有人提到:減少車禍和糾紛。我們攤開報紙社會新聞版,很多衝突事件都和自己開車、騎車有關,最嚴重的就是車禍,即使沒發生車禍也常引起口角。結果輕則互相叫罵,重則互毆,甚至打成重傷,鬧上法院,車毀人亡更是常有的事。其實如果大家都搭公車火車捷運,很多車禍和糾紛根本就不會發生。

 我們的政府其實非常有錢,可是就是不肯把錢花在刀口上。就像教改根本就是一場災難,政府的政策其實很多都是錯誤的,而且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,運輸政策也是,可是台灣的政治經常凌駕專業,外行領導內行,有權的人沒有能,有能的人沒有權。官員們說的話,聽聽就好,不必當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地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